两年前炒股配资杠杆是什么意思,一个神经科朋友说:
目前有一种理论是新冠病毒对植物神经的伤害,会造成植物神经紊乱。并认为人体依然处于疾病状态,所以人变的虚弱。
这种虚弱的状态,西医叫做“亚健康”。
所以,这次口罩之后,很多人讲疲劳感,心率快,怎么补都不管用,还有脑雾什么的,情绪也变低落了。西医方面没什么词去形容,只好叫个新冠后遗症。
其实按中医来说,就四个字:“差后劳复”。
什么意思?
简单说,就是肺炎没有好利索。
很多人是流感肺炎之后,一直病恹恹的。说到底,就是没好利索,留下了病根儿。
温邪上犯,首先犯肺。
瘟邪一开始主要侵袭肺部,这是它的基本路线。
说到瘟,有春天发的春瘟,也有冬天发的冬瘟。一旦被感染,症状大多集中在呼吸道,比如咳嗽、嗓子疼、全身不舒服。这其实一开始不算啥大问题,但要是没处理好,就可能留下病根。
展开剩余88%因为:温邪上犯,首先犯肺,再往后是什么呢?再往后就是“逆传心包”。
所以,又出现了心慌,气短,胸闷的表现。
检查的话,一般是个心律失调,或者心肌酶异常的心肌炎。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。
重点是这个:温邪伤人,气津两伤。
因为心率快,不一定就是心脏本身的问题,还可能是其他脏腑的问题影响到了心脏。人体嘛,是个整体,它总是想维持一种平衡,哪怕这种平衡比较脆弱。
西医把这种脆弱的平衡叫亚健康。
所以,这次疫情过后,很多人觉得累,心率快,怎么补都不见好,还有脑雾、情绪低落等问题。西医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,就统称为“新冠后遗症”。
其实,这都是温邪闹的。
即使没有伤到血,也伤了气和津液,这就是“温邪伤人,气津两伤”。脏腑的损伤,往往出现在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地方。
所以说,疫情就是块试金石。
身体好不好,一试就知道。等病入三阴,再想扛也扛不住了。
而所谓的“新冠后遗症”,就是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,更严重的是伤到了血。
事实上,气津两伤,就足以构成植物神经紊乱了,更别提伤到了血。
因为,邪气留滞三焦,会影响津与气的运行,往来寒热,就是内外出入之路上的寒热斗争。
这种斗争,包括:
肺的宣发,胃的降气,脾的升气,肾的气化,肝的疏发。
或者这几个地方一起出问题。
所以,症状离奇古怪,错综复杂。
这种植物神经紊乱,治法呢,依然是“和解少阳”。
和解少阳,首先想到的就是“小柴胡汤”,小柴胡汤,治疗的是手少阳三焦经。
三焦,是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膜网,也是身体内外沟通的桥梁。
那么,小柴胡汤的作用是什么呢?作用有两点:
一用来沟通营气卫气宗气,二用来传输津液。
所以,它能够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这种气津两伤的状态。
但是,新冠后遗症引起的植物神经紊乱,虽然也是少阳证,其实还有点不一样。
这种植物神经紊乱,是湿热郁阻少阳。就是说三焦为湿热所困。那么,柴胡就不行了,要换成青蒿。
青蒿,轻透湿热,使之达表。经典组方为:蒿芩清胆汤。
柴胡、青蒿,药都可以归少阳经,但是处理的邪气不同,区别就在这里。
治疗这种患者,针对湿热,用凉药,注意不能太凉,防止最后伤阳。也不能看着虚了,就直接补,会再起热像。这时候要通阳气,不在于补阳气,把湿邪去了,阳气才能得到疏通。
说个案例:
患者张先生,45岁,自述在疫情后开始出现持续的疲劳感、心率加快、偶有咳嗽及咽痛,且近期症状加剧,伴有心慌、气短、胸闷,以及明显的焦虑情绪和睡眠障碍。
西医检查显示心律失调,心肌酶略有异常,但未能给出明确治疗方案,症状持续存在,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。
根据患者的症状,十分符合“温邪上犯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”的描述,属于植物神经紊乱范畴,辨证为“湿温少阳证”。
治疗思路:以和解少阳、清热利湿为主,避免使用升散之品,以防助阳助热。
方子:青蒿15g,黄芩12g,枳壳10g,竹茹12g,陈皮9g,半夏9g,茯苓15g,碧玉散(滑石10g,甘草6g,青黛2g,包煎)。
方解:青蒿为君药,除湿又走少阳经;竹茹清胆胃之热,化痰止呕;枳壳下气宽中,除痰消痞;半夏燥湿化痰,和胃降逆;陈皮理气化痰;茯苓、碧玉散清热利湿,导邪从小便而出。
【二诊反馈】
患者服用一个疗程后,心慌、气短、胸闷症状有所减轻,咳嗽和咽痛基本消失,但仍有疲劳感和焦虑情绪,睡眠有所改善但仍多梦。
调整思路:患者症状有所改善,但疲劳感和焦虑情绪仍存,睡眠虽有改善但多梦,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养心安神药物,以增强疗效。
方子变化:青蒿15g,黄芩12g,枳壳10g,竹茹12g,陈皮9g,半夏9g,茯苓15g,碧玉散(滑石15g,甘草6g,青黛3g,包煎),酸枣仁20g,五味子10g。
变化思路:酸枣仁养心安神,五味子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,两者合用可加强养心安神、改善睡眠和焦虑情绪的效果。
【三诊反馈】
患者继续服用一个疗程后,心慌、气短、胸闷症状基本消失,疲劳感明显减轻,焦虑情绪得到显著缓解,睡眠质量显著提高,夜间不再多梦易醒。患者自述整体状态明显好转,能够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和工作。
调整思路:为巩固疗效,防止复发,建议继续服用一段时间。考虑到患者已无明显热象,可适当减少清热药物的剂量,以防过度清热伤阴。同时加强养心安神药物的剂量,进一步改善睡眠和焦虑情绪。
方子变化:青蒿10g,黄芩10g,枳壳10g,竹茹10g,陈皮9g,半夏9g,茯苓15g,碧玉散(滑石10g,甘草6g,青黛2g,包煎),酸枣仁30g,五味子15g。
患者张先生,因温邪上犯,首先犯肺,逆传心包,导致植物神经紊乱,表现出心慌、气短、胸闷等症状,以及明显的焦虑情绪和睡眠障碍。
通过中医辨证施治,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。
在治疗过程中,注重整体调节,根据病情变化逐步调整药物组成和剂量。避免过度消耗,慢慢调养,使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,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。
这次疫情,会再次为中医正名。
其实,第一次开放的时候,那时候就发过自拟的预防方子。但是当时,乱象丛生,信的少,不信的多,也有骂人的。
总之,咱既没闲着,也没藏着,该做的都做了,不亏心。
后来,第一波过去了,谁真谁假,一目了然,用过的,基本都防住了。用的晚的,就算晚的也最多烧小半天,好的也快。
是是非非,时间会证明一切!
新冠期间,很多人都是伤到了气,伤到了津液,更严重的是伤到了血。
所以,新冠之后,出现的问题,往往是阴虚与湿热结合。
阴虚合并湿热,处理起来恰恰非常棘手,养阴会增湿,祛湿会伤阴,分寸之间,不好拿捏。
处理这种问题,伤寒论里头呢,按六经来辨证。如果是少阳阳明合病,就用蒿芩清胆汤加点生地黄;如果是少阴热化证,就用黄连阿胶汤合上四苓散。在用药上,讲究灵活变通,比如白虎加人参汤去掉粳米加点山药,这样既能清热又能健脾滋阴。
到了滋阴派,也就是朱丹溪那一套,主张"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"。所以治疗时主要是滋阴降火,同时还得加点利湿的药,但这些利湿的药不能伤阴。常用的方子有大补阴丸和知柏地黄丸。用药搭配,比如用茯苓、泽泻配上麦冬,或者用薏苡仁和沙参一起。有时候,为了避免药太滋腻,还会用阿胶珠来代替阿胶。另外,还可以用点芦根、白茅根这些甘淡渗湿的药,这样既能清又能补,不会伤阴。
到了温病派,也就是叶吴体系,喜欢按三焦来分治。上焦的话,用青蒿鳖甲汤加点滑石、芦根来透热养阴利湿;中焦呢,就用连梅汤合上甘露消毒丹,酸甘化阴,芳香化浊;下焦的话,猪苓汤合二至丸,滋肾利水。
到了脾胃派,李东垣那一脉,觉得湿热伤了阴,得从培土生金入手,也就是得调理中焦。常用的方子有升阳益胃汤减点羌活加点玉竹,或者当归六黄汤化裁一下。药时,特别喜欢用炒白术、麸炒山药这些炮制品,健脾但不燥。
到了扶阳派,郑钦安那一套呢,他们觉得阳是主要的,阴是从属的,所以通过温阳化气行水来间接养阴。他们常用的配伍有真武汤加点生地黄、知母,或者附子配上龟板,形成“阳中求阴”的格局。用附子时,量得把控好,3-6克,然后配大量薏苡仁来制燥性。
再说说地域流派吧。
岭南医学,喜欢用土茯苓配上五指毛桃,祛湿但不伤正气。
孟河医派呢,注重“和法”,常用石斛露、枇杷叶露这些剂型。
海派中医,则强调“通补”,旋复花配上阿胶,通络滋阴一起抓。
这是各个流派治疗阴虚湿热的经验炒股配资杠杆是什么意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